学校新闻

我校任亮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喜获“良好”等级结项

发布时间:2024-11-08 16:12:13 丨 来源: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院 科研处 丨 阅读次数:974

11月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10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结项情况》,我校任亮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地耦合视角下京津冀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适应性评价与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9BSH077)”,经责任单位审核、省级主管单位受理、全国社科工作办审批、同行专家鉴定,最终由全国社科工作办一次验收通过,并以扎实的研究成果从全国452个结项项目(337个项目予以结项、115个项目暂缓结项)中脱颖而出,喜获“良好”等级(结项证书号:20243661),这也是任亮教授所主持完成的第二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时也取得了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等级的最好成绩。

该项目于2019年7月获批立项,负责人任亮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围绕拟定研究任务开展一系列研究,在相关领域进行多维度拓展探索,产出了多项代表性高质量学术成果,部分已成功引介至国内高水平期刊、报纸、政府部门以及学术交流平台,得到了相关部门、领导高度评价与采纳,发挥了在社科领域的智慧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其中,同名结项专著书稿共十章约25万字,针对京津冀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适应性及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按照“研究基础→现实状况→测度评价→内在机理→治理意愿→动力机制→路径方案”的逻辑,通过系统分析自然发展和人为干预双重视角下京津冀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现状,科学评价京津冀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适应性,深入阐释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内在机理,客观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意愿作用路径,从而明晰京津冀生态涵养区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动力机制和路径方案。该成果对于发动社会力量、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现实价值,是经济欠发达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适应性评价、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具有开拓创新意义之作。同时,已出版著作5部、参与编写《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生态文明卷)》,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学习时报》《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大报大刊发表或全文转载高水平理论文章9篇,在《草地学报》《河北学刊》《自然资源学报》《水土保持通报》《生态经济》等高层次学术期刊发表CSSCI/CSCD/北大核心论文9篇,多项成果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全文转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权威性最强、支持力度最大、申报竞争最激烈、过程管理最规范、成果质量要求最高、结项审核最严苛的国家级项目,代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准。我校始终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规律,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靶向精准提供精细化管理服务,持续在国家级项目、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下功夫,高度重视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科学研究,推动产出了一系列高质量、原创性、标志性学术成果。此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高质量结项,充分体现了我校科研团队在相关研究领域所具备的深厚底蕴和研究功力,充分彰显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等系列举措的重大成效。